南京大学2020-2021学年学生社会实践开展情况

发布者:彭佳儿发布时间:2021-10-25浏览次数:10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十四五”开局之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庆祝伟大的党的百年华诞,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在建设“三元四维”人才培养新体系构建中的积极作用,南京大学团委特以“绽放出彩青春,献礼建党百年”为主题开展2021年度社会实践活动。

来自全校31个院系和6个书院的5000余名师生组成670支实践团队,在遵守防疫规定、保障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或重返家乡,或落地祖国各个角落,扎根中国大地,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他们围绕“青年习四史、青年研国情、青年创未来、青年促一流、青年助防疫、青年办实事”这六大专题,从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新基建、科教文卫、资源环境、疫情防控等领域入手,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学术调研、考察体悟、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等多种类型的实践,传承红色精神,向祖国、向世界展现了南大人的青春风采与青年担当。

同时,为保障同学们顺利、高质量开展社会实践,南京大学团委强化社会实践考核管理制度,组织特别专项中期考核交流会、“社会实践大讲堂”等活动,邀请高水平教师对实践团队进行科学指导;评选出29 支特别专项团队、51支校级重点团队、177支校级一般团队,发挥优质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邀请往届优秀团队嘉宾开展“实践进院系”等系列活动13场,覆盖全校33个院系、4000余人,极大提高了社会实践校内群众性和参与度;完成百篇《行迹》献礼建党百年vlog展示项目,累计阅读量超1万人次,展示了南大学子心系天下、矢志报国的精神面貌。


2021年寒假社会实践数据

实践团队类别

团队数量

青年创未来”专题实践

22

青年习四史”专题实践

53

青年研国情”专题实践

42

青年促一流”专题实践

2

青年助防疫”专题实践

30

疫”线志愿服务

1

非寒假实践参考选题

13


2021年暑假社会实践数据

实践团队类别

团队数量

青年创未来”专题实践

82

青年习四史”专题实践

119

青年研国情”专题实践

189

青年促一流”专题实践

22

青年助防疫”专题实践

31

青年办实事”专题实践

64


  • 传承红色基因

1921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整整走过了一百年的历程。这是用鲜血、智慧、汗水、勇气写成的一百年;这是筚路蓝缕、继往开来、砥砺前行的一百年;这是苦难中铸就辉煌、曲折中创造奇迹、奋斗中拓展新局的一百年。作为爱国青年,我们应当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用实际行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增砖添瓦。

走“晋”红色文化小组以建党百年为时代背景,参观太行八路军纪念馆,采访麻田八路军纪念馆馆长,他们希望通过实践活动,当地革命老区的知名度能够得到提升,让太行精神再次焕发光彩,从而在青年人中薪火相传。此外,他们还希望可以将此项目传承下去,每一届选择不同的任务点并持续问卷跟踪,最终点亮整个山西的红色记忆,让太行精神再次弘扬在太行山上。

恩来精神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和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的完美统一,是中国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具有永恒的价值。文学院“文心行万里,淮水忆恩来”实践团队利用暑期寻访淮安总理故里,在实践中学习党史、赓续红色血脉、传承新时代恩来精神。

  • 聚焦基层民生

在“十四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基层治理的重要性更加凸显,青年学子应当深入基层,关注社会热点,心系社会民生,时刻牢记时代对青年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要求,以促进社会发展为己任,在实践中践行服务社会的理念。

 “莓好互联”实践团队对南京溧水傅家边村草莓产业进行调查,力争弥补“互联网+农业”基层调查的空白,为智慧农业研究提供参考;“长江上的南大人——江南队”到南京高科水务有限公司进行参观学习,加深对污水处理技术的理解;NJU春华秋实实践团队深入了解江苏当地农业生产现状和受灾情况,创新保险产品,普及农险意识,用学识结合实践,保障农民收益;“风翮九霄,E往无前”实践团队以南京市江宁区植保无人机补贴试点基地为切入口,探寻中国无人机行业在后疫情时代对于智慧农村建设的情况及前景;“路小满致富记”实践团队以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交通建设的经济效益为主题,着眼于江苏省南通市和宿迁市的几个典型淘宝村,以人口和电商为切入点,试图展现交通给乡村带来的经济效益;“远溯·云贵践行”社会实践团队先后前往云南省双柏县、贵州省遵义市进行走访调研,倾听群众与干部对于脱贫攻坚的感受和思考,探访当地学校,走访带贫企业,见证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探索“南大+”扶贫成果······这些都是南大青年从多元角度助力扶贫攻坚,致力于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除此之外,南京大学老龄保卫队的同学们从独特视角出发,针对甘肃兰州、平凉、庆阳三个地区的老年大学以及“文化养老”的相关情况展开了深入的调查采访和分析总结,通过问卷发放、实地走访、访谈访问等方式,针对“文化养老”这一主题进行了当代社会视角的解析与呈现。

  • 重温历史记忆

正如习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所说,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

南京大学建校至今,经历了低落困苦的艰难岁月,也走过了雄踞一方的繁荣风光;有“嚼得菜根”的艰苦年代,也有“做得大事”的云开月明。“南望今昔”团队通过采访南大校友,从每一代“南大人”的口中重温那些珍贵的历史记忆,追溯南大记忆,探寻南大精神,献礼百廿华诞。

南京老地名研究”社会实践团队线下调研夫子庙、乌衣巷、明故宫、总统府四个地区,同时对南京的古称“金陵”展开了解度的问询活动,探寻老地名背后的故事。

江都广陵队实地考察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增进对大运河的了解的同时,探寻“运河文化”在扬州、在江苏的建设和宣传成果。

微言大义 方言调查”实践团队以河南安阳、河南许昌和天津地区为例,着眼于代际语言的传承与变迁,立足对三地方言传承情况、保护策略的对比分析,来研究北方方言的传承情况;“全员鄂人”社会实践团队以荆楚儿女的视角,讲述湖北土地上最真实的故事,描绘荆楚大地淬火重生后的生活画卷,记录、探索湖北家乡重创后的复兴之路。

复兴吧鲁菜”社会实践小组希望通过讲出鲁菜的故事,让更多的人知道饮食作为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如何与历史进程相互作用,也让家乡的味道不再只是一个符号,而成为舌尖上的记忆。

  • 走近伟大人物

总有一种声音挥之不去,在天地间久久回响;总有一群背影无法忘怀,成为一个民族的记忆;总有一种信念超越生死,在代代国人心中传递。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祖国有了更加坚实的脊梁。

新生学院“追随开甲先生足迹”社会实践团队沿着程开甲先生曾经的学习生活轨迹一路走访,深入了解程开甲先生的生平事迹,重温以程开甲先生为代表的老一代科学家的精神品质,汲取榜样的力量,坚守初心和使命。

南京大学博士生讲师团对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方成院士进行了专访,回顾其科研历程与入党初心,见证了老一辈人坚定的信仰与植根于灵魂的爱国情怀。

  • 播撒温暖希望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东西部教育差距是横亘在教育强国道路中的一道阻碍,无数南大青年响应祖国之需,怀着一腔热血投身教育欠发达地区,以爱为笔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画卷。

沭光向南”支教团队、南悦乡村支教团、李四光中队讲师团、NJU黔行向南团队等团队行走在教育扶贫的一线,从色彩知识分享到健康教育,从金融安全教育到防诈骗课堂,从科普讲堂到丰富多彩的艺术课堂,他们把多元、先进的教育带进基层、带到乡村,在传播知识与希望的同时,传递南大声音,是南京大学“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精神最生动的体现。

除此之外,为建立南大学子与家乡联系的制度化渠道,我校组织开展“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南大青年从学校出发、从家乡出发,切实帮助解决身边人困难事。共有十名同学通过“返家乡”实践活动的平台回到家乡,参与基层工作,展示出新时代南大青年的良好风貌。

反哺桑梓,泽被乡里。实践路上,南大学子始终保持着拳拳赤子之心,克服重重困难,帮助巩固脱贫攻坚,积极投入乡村振兴建设,关注历史传承,服务经济发展,以多样化的视角关注国家发展,在家乡、在中国的大地上书写青春的无悔篇章,在祖国的大江南北留下了南大人坚实的脚印。习四史、研国情、创未来、促一流、助防疫、办实事,南大学子在实践中不断突破自我、砥砺奋斗,树立远大理想、勇担时代重任。历史的接续和传承,就是这样一代代使命和责任的薪火相传。南大青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肩负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展现出“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南大风骨,也书写了属于南大人的独特篇章!